![]()
11月26日,香港大埔宏福苑的那场大火,像一把烧红的烙铁,烫在了无数人的心上。
橙黄色的火焰顺着不符合阻燃要求的围网和发泡胶板疯狂蔓延,短时间内席卷多座楼宇,将灾难的阴影迅速投射到不少家庭里。
灾难无情,但人间有爱,所以火灾发生后,社会各界的援助力量也在第一时间汇聚成河。
例如李嘉诚基金会、李兆基基金各自伸出援手,前者参与联合捐赠近亿元,后者单独捐出3000万港元用于紧急救援与过渡安置。企业方阵中,周大福集团捐出2000万港元并发起内部募捐,安踏集团以3000万港元(含2000万港元防寒装备)的捐赠助力安置,腾讯、阿里、小米、字节跳动等科技企业更是迅速响应,分别以1000万至2000万港元的首批捐款支援救援。
而且很多明星,也都纷纷慷慨解囊:
![]()
而就在这样众名人同心救灾的氛围里,我想到了一个人,就是张雪峰。
众所周知,张雪峰是出了名的“爱国达人”,日常总在转发各类爱国言论,例如他就曾说过:“打XX,枪声一响,我会整体捐一个亿!”;还说过:“为了看某大会的开幕式,我连伍佰的演唱会都没去看!”
但是当香港火灾的事情发生后,我到网络上查了一下张雪峰的捐款,到目前发文为止,我并未发现对此事捐了一分钱。
![]()
火灾中那些失去家园的人,他们此刻需要的不是遥远的承诺,而是能帮他们暂时安顿下来的应急资金;想起那些在高温中搜救的消防队员以及善后的工作人员,他们需要更精良的装备保障安全,需要更多物资支持后续工作。这些“小事”里藏着实实在在的民生疾苦,都是实实在在的最迫切的需求,毕竟这是已经发生的场景。
但是张雪峰口中的“一个亿”承诺,指向的却都是尚未发生的假想场景,既无需当下兑现,也无需承担任何责任——总之有些人,在面对未发生的事情的时候,总是满嘴承诺大义凛然,但面对眼前真实的苦难,他们却连几十元、几百元的实际帮助都不愿付出。
有些人的逻辑似乎就是,只有关联到宏大叙事的付出,才算“真爱国”。
可他们忘了,家国情怀从来都不是悬浮的口号,而是由无数具体的善意组成的。那些在社区会堂里分拣物资的义工,那些放下工作赶来帮忙的普通市民,那些捐出积蓄的工薪阶层,他们或许不会许下捐一个亿的豪言,但他们的行动却实实在在地温暖着受灾同胞,这才是最动人的爱国底色。而那些只会喊大口号,只会用未兑现的承诺给自己贴金的人,本质上是将爱国当成了一种廉价的自我标榜,而非内化于心的责任担当。
这类心态,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并非个例。
因为如今有不少网红,把爱国做成了“流量生意”,专靠编造虚假故事博取眼球,这些虚假的“爱国表演”,有的能收获五十多万点赞,靠着消费大众的爱国情怀涨粉变现,把最真挚的情感变成了牟利的工具。
这些口头爱国者,他们热爱的不是真实的国家与人民,而是爱国标签带来的道德优越感和流量红利。
这些人,他们对眼前的苦难视而不见,却对遥远的、甚至虚构的场景倾注“热血”;他们对刚刚发生的事视而不见,却能对着镜头喊出捐巨款、上战场的豪言壮语。这种“低级红”式的表演,不仅会消耗社会的爱国热情,还会让那些真正默默奉献的人寒心——因为虚假的口号盖过真实的行动,流量的喧嚣淹没奉献的声音,爱国情怀就会变得廉价而空洞。
那些只愿在口头上承诺未来会“捐一个亿”的人,终究会被现实戳穿。真正的爱国,从来都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落在实处的行动。
因为只有把对国家的热爱,转化为帮助身边人的具体善意,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踏实努力,这种爱国情怀才会有温度、有力量,这种实实际际的善意,才能真正汇聚成推动国家前行的暖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