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三评“文化强国新内涵”之一:
文化原创力:肩负起AI时代的新文化使命
作者:孙芊芊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文化原创力始终是推动艺术发展的核心动力。“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营造良好文化生态,提升文化原创能力,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领域精品创作”。这既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应对全球化竞争的必然选择。
而当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席卷全球时,文化原创力的命题愈发凸显出前所未有的紧迫性与发展机遇。几分钟内生成的剧本初稿、精准复刻风格的绘画作品、算法合成的旋律乐章——这些颠覆性的技术变革正在重塑文艺创作的生产流程与价值判断。
在此背景下,文化原创力的命题遭遇了新情况:AI技术在压缩创作时间的同时滋生了“避难求易”的创作惰性,模糊了创作者作为表达者的主体定位。基于数据拆解重组的“大数据创作”更诱发了创意危机,导致同质化泛滥与版权边界模糊等。文艺创作者如何激发和维护原创力,不仅关乎个体艺术生命,更关系到文化强国建设的深层根基。
AI技术成为文化原创的得力助手
AI技术与文艺原创并非对立,相反,主动驾驭AI工具、探索人机协同,是顺应时代潮流、激发文化原创活力之举。
技术释放创作主体的原创潜能。AI最直观的价值在于大幅压缩创作周期、降低生产门槛,让创作者摆脱重复性劳动的束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创意构思与艺术表达的内核之中。例如,动漫《沧元图》的主创团队借助AI技术,将特定镜头的传统制作周期从三个月压缩至三小时,实现创意的高效落地;在进行某个环节创意变更时,技术的加持极大缩短了修改流程,使创作者更专注于内容本身的精进。
技术助力项目开发阶段的创意把关。通过在项目前期将抽象构思转化为直观画面,AI使创意得以快速验证与迭代,从源头上降低试错成本,减少后续开发可能走的弯路。古装奇幻剧《大梦归离》正是通过与平台共同训练的GenAI模型,生成天都街道概念图,成功实现了创意概念的直观呈现。
尤其在科幻题材创作中,AI面对专业知识转化的难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少科幻剧制作团队在前期苦于如何将大量晦涩的科学知识转译为影视语言,而AI恰好可以充当翻译官。通过不断地提问,团队可以让AI生成科技报告,再经科学顾问把关,硬核科幻概念得以转化为易理解的通俗语言。
技术构建支撑原创内容的产业生态。当前,国内主流流媒体平台正积极布局AI工具矩阵,为原创内容的全链路开发提供系统支持。爱奇艺推出“剧本工坊”(AI剧本工具)、“影像工坊”(角色、场景设计)、“马良”(根据视频内容生成海报)、“缪斯”(智能剪辑)、“奇炬”(广告素材生产和推介)等系列工具,形成从内容构思到宣发的全链路支持。优酷旗下的“摩酷实验室”自主研发了“豹款影视制作车”,融合阿里云的云计算与AI技术,实现了“边拍边剪、即时审看”的全新工作模式,推动创作流程向更敏捷、更协同的方向升级,为优质原创内容的规模化产出奠定了坚实基础。
AI时代文化原创力的重塑路径
文艺原创力的培育向来知易行难,而在AI时代的技术冲击下,更让这份“难”多了一层时代命题。但无论技术如何迭代,AI创作的上限仍取决于人的智慧与选择。
一是勇于摆脱“元素宇宙”。AI创作的本质是对底层数据库中既有元素的高效重组,因而难以突破固有的类型套路与创作惯性。但文艺的创新,往往需要跳出既定的“元素宇宙”,构建新的叙事维度与意义空间。以电视剧《寻秦记》为例,它作为早期穿越剧的代表之一,凭借将现代思维植入古代语境这一设定,在当时打开了一片新的叙事天地。然而,随着穿越题材因播出数据良好而被算法不断地推荐与复制,最终沦为一种“烂大街”的俗套。这恰恰说明,若一味依赖数据驱动的内容生产,创作者将难以走出数据元素的牢笼。
在此前提下,理性的人机协作才愈发彰显其价值。创作者应坚持批判性使用AI的原则,由人类负责提供创意的火种、塑造人物内核与构建价值框架,交由AI处理数据、提供建议与优化执行。AI是“遇强则强”的工具,唯有人类先具备敢于颠覆的勇气,技术才能真正成为推动原创的力量,而非重复的帮凶。
二是坚持真听真看真感觉。算法包围下,创作之根本仍在于“人”,在于真听观众的真实反馈,真看生活中的新鲜人与事,真感觉时代脉搏的跳动。近年来的优秀作品,均印证了创作无法脱离人性与时代,如电影《长津湖》《志愿军》系列呼应了中国崛起背景下的民族自豪感,剧集《人世间》《繁花》讲述了时代变迁中的平凡个体,《我的阿勒泰》《去有风的地方》捕捉了现代人对“诗和远方”的渴望。
三是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是文化创作的富矿,文化自信是原创力的坚实根基。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电视剧《觉醒年代》、电影《流浪地球》系列等优秀作品实现了基于文化根性的原创表达,为AI时代的文艺创作指明了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创新路径。
“十五五”时期“提升文化原创能力”的愿景,在AI时代彰显出新的意义。AI时代的到来绝非文艺创作的终结,而是重新定义文化原创力这个概念的开端。此时,我们无比紧迫地需要一条立足文化根脉、面向技术未来的原创力提升路径。这条路径既不拒绝技术革新,又始终坚持文化主体性,在拥抱AI的同时深化对人类独特性的认知。它要求创作者在技术浪潮中保持文化自觉,在算法时代坚守人文价值。只有当技术与人文形成良性互动,AI成为激发而非替代人类创造力的工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文化强国的建设目标,为人类文明贡献独特的中国智慧。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艺术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