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影视快讯

《菜肉馄饨》补足了上海影像表达的烟火气

发表时间:2025-11-28 文章来源:帅哥明星 编辑:帅哥明星

  ◎崔辰

  银幕上常见上海故事,但近年相关影片中的“上海”多偏重“老上海”的仪式感或强冲突的都市剧情,少见贴近生活日常的表达。电影《菜肉馄饨》的独特之处,正在于以沪语呈现出上海人家庭和情感的日常,用生活喜剧的形式补上了上海本土叙事中缺失的烟火气。

  上海人的“异质程度”与影像表达

  “电影中的上海”不仅指上海城市和以上海为背景的电影影像,而且也是一种本土文化及其折射于当下电影中的文化表征,包括电影内容和镜头语言所体现的“上海”。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不是电影中所表现的城市景观本身,而是隐藏于这种表现背后的观察视角,以及电影文本叙述城市的语言方式。

  上海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有着市民社会的历史传统,即使在知识分子的宏大叙事拥有主要话语权的时期,市民意识作为一种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也以隐性的方式顽强地保存下来。而一旦社会世俗化的过程迅速推进,处于“边缘地位”的市民文化就在市场经济的发酵下,在社会中急剧膨胀,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

  易中天在《读城记》里曾这样论及上海:“上海人的特征,是一种文化特征。或者用文化人类学的术语说,是一种‘社区性的文化特征’。其表现为一整套心照不宣和根深蒂固的生活秩序、内心规范和文化方式,而且这一整套规则是和中国其他地方、其他城市大相径庭,甚至格格不入的。事实上,不管人们如何描述上海或上海人的社区特征,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些特征十分鲜明,而且与全国其他地区相去甚远。也就是说,与其他社区相比,上海社区的异质程度很高。”但这种上海人的“异质程度”,在很多影视剧里,常常被表现为一种带着固化标签的上海人形象。

  而《菜肉馄饨》里的上海,是市民社会中另一种更为平和且鲜活可触的日常:从南昌路老洋房里骑上车兜一圈,排队购买上海人钟爱的老字号点心;在菜市场仔细挑拣鳝鱼骨,然后慢火炖成煮馄饨的鲜高汤;从人民公园出来,抬脚就到对面的国际饭店喝个下午茶;全家人围坐一堂,讲着地道上海话、热热闹闹地吃上一顿饭。

  “分寸感”的多重呈现与群体共鸣

  《菜肉馄饨》中,老汪所交往的上海群体,属于具备闲暇时间与经济基础的银发圈层。该群体呈现出鲜明的生活特质与价值取向:注重外在形象的精致化塑造,秉持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珍视生命体验的愉悦感;在人际交往中,他们恪守仗义疏财的处事准则,于消费场景中争相付费,礼仪表达周全得体,尽显人际交往的分寸感。

  “分寸感”构成了影片的精神内核,体现于三重关系维度:一是每周见面一次的父子之间,呈现出基于尊重与克制的亲情边界;二是上海圈层内初识群体的人际交往,彰显出恰到好处的交往尺度;三是角色在情感表达与处理上的克制,贯穿于叙事始终。

  影片中“分寸感”的另一重呈现,指向对悲喜交织人生境遇的叙事表达。老汪深陷与亡妻幻象共处的精神境遇,既时常与幻象对话,又意外开启新的情感联结,情感世界始终处于“沉溺过往温情”与“试探新生可能”的双重纠结中。这种内在情感张力催生了一系列喜剧性叙事桥段,以轻缓的叙事节奏消解了生死议题的沉重感。

  与此同时,影片对“我们叁”这一已逝家庭共同体的怀旧书写,通过对往昔家庭时光的回溯与眷恋,精准触达受众的情感共鸣点,形成喜剧叙事与悲情内核的平衡表达。《菜肉馄饨》公映期间,以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为代表的市区核心影院门外,聚集了一批与影片中该群体特质高度契合的观众。这些观众在外在装扮的精致程度与言谈举止所彰显的独特格调上,较之影片中的角色形象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形成了银幕内外的群体呼应。

  精准化逻辑贯穿全流程与改编策略

  影片《菜肉馄饨》改编自金莹创作的同名小说,影片编剧亦由金莹本人担任,实现了文学文本向影像文本的跨媒介转化。在改编过程中,主创团队对原著部分叙事场景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原著中老汪、美琴与素娟三人同桌用餐的情节,以“仅老汪可见素娟”的奇幻设定制造戏剧冲突与喜剧效果,而这一场景在电影叙事中被删减了。影片保留并强化了具有情感张力的核心场景与台词,如“治好了病,就看不见你了”等台词,以凝练的表达承载深层情感。回忆段落中一家三口共食自制菜肉馄饨的场景,将家庭饮食行为升华为家庭文化的仪式化表达;儿子归家后为父亲包馄饨的情节,则完成了家庭情感的代际传递与文化传承,形成极具感染力的影像叙事。

  作为影片编剧与原著作者,金莹拥有20年电视台纪录片编导的从业经历,长期的行业实践为其文学创作与剧本撰写积累了扎实的叙事功底。其近期出版的小说集《菜肉馄饨》,收录了数篇以美食为叙事载体的文学作品,集中呈现了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与主题表达。

  《菜肉馄饨》还构建了全链路精准化营销策略体系,其宣发环节呈现阶段性推进特征:上映前期,通过周期性新闻曝光维持话题热度,同步联动以线下热食体验为核心的馄饨试吃活动,强化受众感官关联与情感预热。发行层面,影片采用分线发行与区域化优先策略:初期聚焦上海及周边核心区域,重点投放沪语版本以深耕本土市场;后续拓展为沪语与普通话双语版本,采用全国影院差异化排片模式,实现从区域渗透到全国覆盖的梯度推广。

  该片的精准化逻辑贯穿制作、营销与发行全流程,核心在于锁定两类核心目标受众:一是与影片人物年龄层高度契合的群体;二是对沪语文化圈层具有强烈情感共鸣、将“菜肉馄饨”的品尝视为家庭仪式感载体,并怀有怀旧情结的受众。影片希望通过文化认同与情感共振实现受众精准触达。

  从艺术表达维度看,若剔除影片中小汪下跪的叙事桥段与大团圆式结尾,其艺术表达的纯粹性与审美张力或可比目前版本更好。但必须承认,此类偏于克制性的艺术处理,未必能达成当前喜剧化收尾对大众、尤其是老龄观影群体的适配度,亦难以实现同等程度的市场接受度与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