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影视快讯

纪录片《沈括》:溯源当下创新实践的科学文化根脉

发表时间:2025-11-28 文章来源:明星 编辑:明星

  2025年是北宋科学家沈括逝世930周年,由浙江省科普联合会、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中共杭州市余杭区委宣传部、余杭区良渚街道办联合出品的纪录片《沈括》日前在浙江卫视播出。该片由“星野躬耕”“万象归理”“笔谈赓续”3集组成,积极探索文化科技融合的新表达,讲述沈括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他的科学实践对中国式现代化缘起的意义。自开播以来,社会反响良好。

  11月20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主办的纪录片《沈括》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宣部文艺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中国科协、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省科协、浙江省科普联合会、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相关负责同志,以及专家学者、主创代表、制作播出机构代表、媒体代表等7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园园主持。

  呈现“沈括式”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科技部原副部长、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李萌表示,沈括的经历、成就、科学精神值得深挖与传播。纪录片《沈括》提醒我们,中国的科学传统在世界上从未缺席,中国科学的根脉深植于自己的文明土壤中。在新的科技革命浪潮中,我们需要一种“沈括式”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希望纪录片《沈括》的播出能够带动科普事业更上一个台阶,让更多人在理解科学、参与科学、信任科学的过程中,共同塑造中国现代文明的‘科学底色’。”李萌说。

  “纪录片《沈括》是科学文化传播工作的重要成果,为传播科学精神提供了重要载体。沈括身上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的科学精神,将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实际做法,与我们今天倡导的‘科技为民’理念高度契合。”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副部长李芳表示,这部纪录片善用现代传媒,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有助于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推动形成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

  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会长周国辉认为,纪录片《沈括》的创作与播出有助于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带动更多青少年在光影中遇见榜样、树立理想,把个人发展自觉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在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赵磊看来,纪录片《沈括》完整呈现了沈括从地方官员到科学巨匠的成长历程,是对中华科学传统的一次深度梳理。“主创团队以科技赋能打造精品力作,大胆探索影像语言的创新表达,采用4K超高清拍摄与AIGC技术相结合的制作方式,通过精准的情景再现和虚拟影像技术,实现了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为观众呈现出一个有血有肉、多面立体、不平凡的沈括形象。”赵磊说。

  该片总导演刘臻表示,一部好的纪录片既要有鲜明的价值导向,也要让观众“看得懂、看得明白,能产生共鸣”;不仅要有审美追求,更要有社会责任。纪录片《沈括》不仅是致敬一位跨越千年的“科学巨人”,更是一种面向未来、面向真实、尊重实证、勇于创新的精神传承。而在该片撰稿方圆看来,科学题材作品叙事的难点在于“如何让观众理解”。为此,这部纪录片将原理可视化,把“会圆术”“隙积术”等抽象复杂的数学理论,推导拆解成情境问题与直观模型,用现代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同时,注重古今连接,让观众感受到知识不是冰冷的陈列,而是跨越千年的接力。

  人物形象生动有趣,给人以视听美学激荡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表示,纪录片《沈括》给中国的电视文化生态提出一个重要课题,即要为中华民族杰出的科学家传神写貌,向大众普及他们的科学精神。片中尤其发人深省的是,当沈括的政治生涯终结的时候,他进入科学领域,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文化遗产、科学遗产。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陈宏认为,这部纪录片不仅是对一位“科学巨人”的历史溯源,也是一次中华文明科学根脉的当代追问。全片通过双线叙事结构,将沈括的官场沉浮与科学成就交织并进,生动展现了沈括从追求功名到专注于科学著述的精神转变过程。

  在浙江广电集团原总编辑、浙江省文联原副主席程蔚东看来,纪录片《沈括》至少回答了3个“为什么”,即沈括为什么被称为“科学巨人”、为什么说沈括的一生是复杂的、今天我们为什么纪念沈括。他认为,这部纪录片在这3个层面进行了深入开掘。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陆先高表示,纪录片《沈括》立意高远、主题丰满,从沈括的人生经历、为民实践、科学探索、成就贡献等历史素材中精准提炼出潜藏其中的深刻思想内涵。特别是该片讲述沈括的故事时,并没有完全脱离当下,而是通过引入采访内容、穿插一些当下的科技创新成就,构建起历史与当下的多个连接点。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清晰地传递出中国科技创新精神,不是当代裂变突发的,而是自古以来在传承中就不断有突破。这样的叙事设计也让创新精神有了历史厚度,让当下的创新实践有了文化根脉。

  浙江大学教授祖慧写过《沈括评传》,他认为这部纪录片把一千年前的沈括非常具象地表现了出来。片中的沈括是立体的、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关玲同样认为,这是一部经过精心打磨之后呈现出来的纪录片作品,它呈现了一位科学巨匠具有启示性、启发性的科学人生,也展现出沈括这一人物形象的有趣和生动。

  “沈括的建树正如这部纪录片所集中呈现的那样,首要是在科学领域。此外,他还是声誉卓著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整部纪录片给人以视听美学激荡。在叙事上突破线性叙事惯例,全面揭示了沈括一生从认知、践行、归理到立言的完整有序的科学家成长历程,同时特意穿插中外多学科专家的古今多维度对话,强化了对于这位科学通才型巨匠的多学科阐释和当代实践意义认知。”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王一川认为,该片不仅构建了真实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还精心构建了场景逼真、蕴藉深厚的视听语言系统,于历史真实和艺术想象的融合中展示了沈括鲜活的多维度面貌。该片既有科学及史学的严谨度,还有人文诗意表达,有效实现了古代科学思想在当代的大众化普及。

  (作者:赵志伟)

同类资讯 更多>